炎炎夏日防中暑

专家园地 > 龚辉 2017-05-02 (7670)
1 中暑定义: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2 中暑分类:

中暑的三个类型: 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 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较高。

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活动停止后常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

 


2.非劳力性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

3 中暑病因:


促使中暑的原因有: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②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③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④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4 中暑治疗:

(一)降温治疗

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38.9℃。

1.体外降温  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对无循环虚脱的中暑患者,可用冷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27~30℃水中传导散热降温。对循环虚脱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或同时应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有条件者,可将患者放置在特殊蒸发降温房间。

2.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  应用药物降温无效。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25~50mg加人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输注1~2小时,用药过程中应监测血压。

(二)并发症治疗

1.昏迷 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颅内压增高者常规静脉输注甘露醇1~2g/kg,30~60分钟输入。癫痫发作者,静脉输注地西泮。

2.低血压 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勿用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3.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 应予对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有高钾血时,慎用洋地黄。

4.肝衰竭合并肾衰竭 为保证肾血流灌注,可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应用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肝衰竭者可行肝移植。

(三)监测

1.降温期间应连续监测体温变化

2.放置Foley导尿管,监测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

3.中暑高热患者,动脉血气结果应予校正。体温超过37℃时,每升高1℃,Pa02降低7.2%,PaCO2增加4.4%,pH降低0.015。

4.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

5 中暑预防:


1.暑热季节要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居住环境。

2.有慢性心血管、肝、肾疾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从事高温作业。暑热季节要改善劳动及工作条件。在高温环境中停留2~3周时,应饮用含钾、镁和钙盐的防暑饮料。

3.炎热天气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避免穿着紧身绝缘服装。

 

4.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露阳光。

(本文参考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第七版中暑章节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编写的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2014版}进行再次整理,配图为网络搜索。任何个人和或机构未经过本人书面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